提升就业率不只是中国的事,也是世界各国的主要工作,提升就业质量任重道远。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陈云副研究员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目前,我们的就业增长总体上稳定,没有造成大的冲击,包括失业率,这说明,政府促进新增就业的措施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就业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就业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不希望失业率曲线波动得太大”,如果一个失业率波动一个点,将意味着城镇是400万人的失业。
记者:2014年各区域、城镇和农村的求职形势和市场需求有哪些特征?
陈云:2014年就业形势比较稳定,新增就业持续增加,到9月份的时候,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从失业方面来看,不管是登记失业率还是调查失业率,总体保持较低的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三季度4.07。从市场供求基本情况来看,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的比例,是1以上,需求的人数比求职人数要多。群体就业基本稳定,从高校毕业生来看,按照教育部的数据,到9月份初次就业77.5%,按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到年底就业率不会比我们低。从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来看,总体上稳中有所增长,城镇的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总体也比较稳定。
新的变化中结构性的问题逐步显现。市场供需出现了双降,2012年开始,市场需求和供给总体是下降的,由于供给的速度降得相对快一点,求人倍率上海市还在1以上,这是从需求的变化来看,从区域上来看,中部的就业情况动力不是很足,产业来看刚才也讲到,第二三产业有变化,从各个行业来看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制造业、批发零售等都出现新的变化。从求职人员方面来看,也出现了变化,新城镇失业人员占比上升,外来务工人员比重有所下降。从性别来看,男性求人倍率比女性稍微低一点,说明女性就业的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得稍微好一点。从年龄阶段来看,主要是青年劳动力的供给有所下降,从文化程度来看,各个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1以上。从技术的要求来看,总体上技术人员的需求都是大于1,但是对技师、高级工程师的需求比例有的已经超过2,接近3%,3个岗位等一个人。根据有关预测,45—59岁的大龄劳动力现在是2个多亿,到2020年可能增加到3个多亿,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就业更加困难。这种困难在市场上有所表现,政府现在解决这一部分人的政策措施也受到了限制,现在主要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但是进去之后出不来,公益性岗位的补贴财政压力很大,这一部分人以后怎么解决,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记者:经济新常态有哪些特性会对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陈云:经济新常态有很多特定的概括会对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比方说按他的发展要求、增长速度,对结构优化的要求,以及对经济动力的创新的要求,都会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总体来看,新常态对需求的影响比较大,供给方面也出现了转型,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减少,劳动参与率也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来看,这几年增速逐年下降。劳动力的人口下降更多的这几年是16岁—19岁,而这一部分人是在学校里,对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直接的影响。对于经济减速下面的就业增长,需求和供给都在下降。需求的连续下降也比较明显,不是临时性的问题。
记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市场需求是怎样的?
陈云: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明显,青年教育水平提升,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去年727万,到今年740多万,将近新成长劳动力差不多一半。教育水平的高并不说明就业就没问题,相反从劳动力的市场监测来看,失业毕业生的比例有所上升;从技能的结构来看,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是很短缺的,有大量劳动者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技能水平也很低,就业问题明显。
从统计来看,2008—2012年获得技能是6700多万人,相当于1/10的劳动力接受了培训。别外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挑战,突出的问题,第一产就业人员比例很大,达到30%多,以前我们往第二产业转移,现在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不是还像以前那么强,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农民工人数以及PM2从业人员指数来看,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引力有可能下降,主要是受产业升级的影响。有网民提出,“钱多事少离家近,体面安全又稳定。”这就是一个好方向,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记者:就业问题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有新的表现,如何解决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您有哪些建议?
陈云:我们就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在总量压力仍然存在的基础上出现,并不是总量压力没有。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前我们在总量压力突出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需求,企业怎么样多招人,多挖坑。现在可能这种人力资源的供给方面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就业和其他一些社会结构关系的矛盾,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结构,纠缠在一起,要解决就业结构问题,需要系统的工程去解决。
建议完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联动机制,促进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果的协调。要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培养大量高质量的技能人才,现在教育部已经调整职业教育和普通的其他高教教育的方案,要注意的是,我们把高校改成职业教育之后,怎么样把职业教育质量提上来,满足市场需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市民化进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就业。实施援助和开发并重的就业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政策和服务的针对性,精细化和有效性。要逐步地出台实施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集合,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信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